mygoodcool

mygoodcool

爱过、错过,不忘初心。

放棄執念,學會接受失敗

昨天寫了一篇關於 Notion 的文章《Notion 推出中文版》,吸引了不少讀者,看來國內的 Notion 使用者基礎還是不錯的,很多人對於 Notion 能否在國內繼續像往常一樣方便地使用持悲觀態度,但我更願意往好的方面想,即便真的到了無法使用那天,大不了搭個橋。

畢竟了解外面的世界本來就是個必備的技能,不能一葉障目,活在虛幻的自嗨中,比如,年輕一點的網名已經不知道還有 Google 這個公司和產品了,但人家活得很好,依然穩定在全球科技公司三巨頭名單中。很多人卻不知道它的存在,也沒用過他們家的產品,這便是一葉障目,自己就當這個東西不存在。

所以,你要了解外面真實的世界,也是一種必備的基礎功能,就像會算術、會語言一樣。

我現在不是專門寫科技資訊的,還是回到正題,繼續說職場相關的話題。

我們這個環境容錯的度很低,不允許失敗,也不崇尚失敗,講究的是成王敗寇,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所以我們歷史上讀到的大多數是要教人成功,而不是寬容失敗,這是東方的哲學基因,貫穿至今,植入每個人的腦子。

不要有執念,有些事我們做不成功,要學會接受失敗,大多數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失敗的基礎上的。前幾年流行的風險投資在科技圈標配,言談必稱融資。

大洋彼岸的科技圈流行著一個說法,很多風險投資更喜歡投失敗過幾次的創業者,因為它已經試過錯,可以規避很多的失敗風險,投資他們獲得成功的概率更大。

而大樣的這邊沒有這樣的基因,所以就沒法照搬,即便是風險投資也喜歡尋找更具有確定性的目標。

比如像老羅,創業幾次都以失敗告終,這不是那些風險投資公司理想的投資團隊,老羅這樣的持續創業者如果在大樣彼岸,那是炙手可熱的。沒辦法,這是土壤問題,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其實 Notion 創始人 Ivan Zhao 其實是個中國人,後來移民北美,創業初期也是以失敗告終。最後兩人在日本閉關,這才有了 Notion 的早期版本,可能換個環境,Notion 這樣的公司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故事版本了。

在職場上,我層經歷過一位上司,要去團隊和他同步,他的價值觀很簡單,就是要把每一件事做成,特別是領導交代的事。

聽上去好像非常勵志,跟很多成功學書籍上所強調的一樣。

但現實並不會如此,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問題,內部環境也不太可能允許你把每一件事情按照你的預想去做成。如果是個老闆,直接面對更多的外部不確定性,把事情做成的概率就更小了。畢竟,很多時候,決策的方向很有可能本身就是錯的,在錯誤的路徑上想要把事做成,那是緣木求魚。

把事做成是很多職場人士的最高追求,也是老板很喜歡的,基因在那呢,但是往往求而不得。很多時候現實情況不允許你做成,企業內部大多部門割據,講究的是一個平衡,你都做成了,意味著更多時候,別人的失敗,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慢慢得學會和自己和解,和別人和解,不再執著於一隅,那是痛苦的根源,也容易變成 “死腦筋”,我之所以構建人行系統,看中的就是系統講究的是開放,不能以固定型思維去考慮問題,做事。只有讓自己先鬆弛下來,保持自己這個系統的開放,才能犯更少錯誤,也能跟上外部發展速度。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